
突出重圍天地寬
——臨泉縣十年來工業經濟發展綜述
從偏居皖北一隅少人問津,到融入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浪潮;從單一產業結構形單影只,到多門類多產業鏈條式成長;從帶著期望而來滿含傷感而去的無語凝噎,到接二連三成群結隊喜事盈門,十年風霜前行,十年拼搏不止,帶來了工業經濟發展的根本變化。當“無工不富”的號角響遍臨泉大地,“工業興則經濟興”的共識在全縣上下形成,突出重圍天地為之一寬。工業突圍,臨泉錯過了百舸爭流的“黃金時代”,卻迎來了后發優勢集中暴發的大好機遇。
布局:兩區三園定鼎發展方位
曾經的臨泉,交通不便、資源不多、區位不優、發展不快,一度成為發展快車道上被遺忘的地方。工業腿短、項目稀缺、環境不優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
回顧歷史,歷屆縣委縣政府都高度重視工業的發展,對如何走出一條獨具臨泉特色的工業發展路子,都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從“工業立縣”到“工業富縣”,從“工業強縣”到“工業突圍”,彰顯了發展工業對于臨泉經濟振興的巨大作用,表明了縣委縣政府追求工業發展的求索精神,呈現出全縣上下對發展工業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走出傳統工業的固有理念,清醒認識臨泉工業與周邊地區的差距,找出臨泉發展工業的優勢,發現振興臨泉經濟的法寶,那就是放眼廣闊天地、激發經濟活力、致力工業突圍、鼓勵全民創業,走出一條獨具臨泉特色的工業發展路子。
2014年9月,臨泉縣把工業突圍作為主攻方向。
項目謀劃、項目招商、項目推進,以項目促進經濟發展;強化載體、壯大優勢、推進創業,以工業促進項目推進。

2015年4月,臨廬現代產業園應運而生。作為南北共建的成果,該園區按照省政府“產城融合現代產業園” 的發展定位,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積極協調二、三產推進,產業發展與社會事業同步實施,著力推進園區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道路建設、安置區建設、廠房建設,大力發展機械電子、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業態,園區成為支撐全縣工業經濟的重要一極。
2016年初,臨泉縣提出打造“兩區三園”的重要構想:以縣經濟開發區、臨廬產業園為龍頭,在楊橋鎮打造食品工業園,在宋集鎮布局紡織產業園,在鲖城鎮建設皮革工業園。
老園拓展、新區建立、兩園多區,以園區建設促經濟活力迸發。
一手盤活存量,一手引進增量,一手完善***不斷,壯大化工、釀造、醫藥、食品等主導產業;引導支持企業拉長、拉高、做優產業鏈,既頂天立地又鋪天蓋地;優化產業布局,突出集群發展,建設工業集中區,提升工業園區集約化水平。

2018年6月22日,中原輕紡城項目在于臨泉縣宋集鎮的南部產業園奠基,20多家紡織企業集體從浙江回遷,成為中原地區勸紡領域的獨秀一枝。該項目一期計劃***10億元,2020年底三期全部建成。項目目標為打造中原最大的輕紡產業鏈聚集地,項目建成后,可形成年加工5億米優質紡織品生產能力,可實現年產值25億元,帶動就業8000人。

而位于鲖城鎮的皮革工業園在完成技術革新和解決污水處理問題之后,猶如一匹出廄的駿馬,在經濟發展大市場中奮勇向前。
截至2022年5月底,縣經開區共有工業企業198家,臨廬產業園共有工業企業62家,食品產業園共有工業企業21家,皮革產業園共有工業企業100家,輕紡產業園共有工業企業20家。
“兩區三園”成為推動臨泉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招商:發展洼地上演金鳳還巢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臨泉工業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乘著長江經濟帶戰略、中部地崛起戰略、中原經濟區規劃、大別山連片扶貧開發等政策的東風,特別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期來臨,臨泉縣把落后變成發展動力,把洼地形成集聚效應,把后發作為創新優勢,積極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廣交天下朋友,上演了一出出金鳳還巢的大戲,迎來了工業產業鏈條式發展的爆發期。
封閉進不來新鮮空氣,坐等等不來發展商機。
尤其是“十三五”時期,臨泉縣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崛起、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等戰略機遇,立足產業基礎,聚焦產業規劃,創新招商理念,突出精準招商,持續優化“四最”營商環境,全民招商氛圍逐漸濃厚,招商引資工作成效明顯。
走出去,請進來,朋友持續增多,信心持續增強,成果持續擴大。

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綠色建筑建材、化工醫藥、紡織皮革服裝等主導產業相繼落戶臨泉。

柏聯智能科技產業園、天邦500萬頭生豬養殖屠宰及深加工、輕紡產業園、錦榮皮革、柳橋集團禽一體化、閩粵臺包裝產業園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大項目先后落戶。

在招商實踐中,形成了洽談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機制。
多年來,僅縣經開區就累計外出招商320余次,簽約落地項目150多個,計劃總***652多億元。特別是2022年以來,縣經開區緊緊圍繞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綠色建筑建材、化工醫藥、紡織皮革服裝等主導產業,瞄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契機,積極對接上海、蘇州、昆山等區域,不斷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和產業上下游配套。
不僅招商引資項目數量逐年遞增,工業項目土地供應量也逐年增加,土地指標制約因素不斷破解,為項目的落地建設提供了保障。
招商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地區,都是臨泉招商的重點區域。
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機械電子、化工醫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發展態勢良好,皮革加工產業、食品加工類企業也取得長足發展,初步形成集聚規模,化工醫藥產業發展迅速,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項目***主體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數據上看,返鄉創業類項目占總體50%以上,是臨泉縣招商引資的主力軍,形成了返鄉創業、企業增資擴股和縣外***項目三分天下的局面。

秉承“精準招商、項目為王”的工作理念,臨泉縣緊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扎實推進項目謀劃,積極促成項目落地。天津博世達電子電線年產3.6萬噸高品質電子電線絲項目、昆山眾達鑫激光科技激光PCB板電子生產項目、溫州剎車片剎車系統生產項目等相繼落地。
服務:環境優化成就貼心保姆
春江水暖鴨先知。
發展環境如何,市場主體最有發言權。
為實現招得來、引得穩、落得實、成長得好,臨泉縣積極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在融入長三角的發展浪潮中迎風起舞,著力打造皖北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先行區、長三角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吸引一批帶動性強、成長性好、市場潛力大的項目順利進駐,成為加速融入長三角、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獨家秘籍。
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盤盤支持企業發展的“硬菜”先后出鍋。
《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若干政策》《臨泉縣輕紡產業園獎補辦法》《臨泉縣皮革產業園獎補辦法》《臨泉縣食品產業園獎補辦法》等文件相繼出臺,著力在資金、人才、技術、環保、信息、示范基地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持。
簡化辦事流程,讓企業辦事更便捷、更高效。
把縣直單位審批服務事項納入行政服務大廳,開設市場監管、城管、國土、住建、環保、應急、綜合窗口等七大窗口,集中辦理各項手續,實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優化行政流程,強化風險管控,壓縮權力尋租空間,讓群眾只進一個門,辦成所有事。
“四送一服”扎實開展,“全程陪同***”“專人包!薄绊椖空{度會”等服務機制相繼出爐,幫助企業解決從項目備案到用地、規劃、環評、建設和生產各個環節遇到的各種問題。
臨泉縣還扎實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著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促進產業加快發展。臨泉縣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縣經濟工作領導機制和縣產業發展協調推進機制》,設立縣十一個經濟工作小組和縣十一大產業發展協調推進小組,聚焦達產項目抓擴能、在建項目抓達產、招商項目抓落地,協調解決產業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產業招商、項目服務等工作。
領導帶頭、靠前指揮、親自調度,相關單位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及時解決項目落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強力推進項目落地建設。
成立創優“四最”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精簡審批事項,提高服務質效,優化政務服務,規范監管行為,切實解決“堵點”“難點”“痛點”問題,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以良好的服務贏得企業的點贊。
為解決企業資金難題,縣經開區出臺《 “園區貸”工作實施方案》,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積極向企業宣傳各類獎補政策,依規及時落實獎補政策,36家企業申報獎補,發放獎補資金約1389.56萬元。全力抓好扶優育規和高企申報工作,今年以來,海螺水泥、康悅電子等14家企業納入2022年重點“入規”培育工作,同時指導凌志環保、晶宮綠建等12家企業積極申報2022年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從白酒化工的“一枝獨秀”,到新能源、新材料、機械電子、生物技術、商貿物流、文化創意、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百舸爭流”,臨泉工業經濟發展突破了觀念上的藩籬,突出了結構上重圍,突破了業態上的認知,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創出一片全新天地,必將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越走越寬闊。
來源:臨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