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已有12網友參與糾錯
史籍記載,姜子牙是古呂國人,而中國歷史上先后有兩個古呂國.本文論
證:1.姜子牙是上古呂國人;2.上古呂國在新蔡縣境;3.新蔡縣境內的姜寨(今屬臨泉縣)是姜子牙的故里.
中國上古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又稱呂尚,太公望,其功業彪炳史冊.那么,他的故里在哪里呢 本人及新蔡縣歷史學者魏茂春,張紹顏先生,多年來稽史輯軼,鉤沉獵籍,確認姜尚為上古呂國人,而上古呂國就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境,姜子牙的故里就在今安徽省臨泉縣西部緊靠新蔡的姜寨鎮.本文就其故里籍貫作一考述.
司馬遷著《史記 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名呂尚."那么,"東海上"在什么地方呢 《史記 齊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呂氏春秋》講:東海上,乃"東夷之土".東夷指當時東方各少數民族,東夷之土,
即泛指淮河中下游這些少數民族居住之地.而安徽的臨泉縣正處在"東夷之土",即"東海上"之地.當然,"東海上"僅為呂尚出生地的一個大的區域,單憑這一點不能確定他就是臨泉人,但引文中講他是呂國人,其先祖伯夷幫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勞,受封在呂國.那么,呂國又在什么地方呢
一,南陽呂國不是伯夷的封國
《史記》只講伯夷封于呂,而未講呂國在何處,這給后人留下了一大疑案,所以歷史學界人士有的說呂在新蔡,有的講呂在南陽.同時,還應指出,西周之前,曾先后有兩個呂國,一個是大禹時封的呂國,即呂尚先人的呂國;另一個是周穆王(公元前976年一公元前922年)時封的呂國,兩者始封的時間相距千年.由于歷史久遠,后來的史學家被弄糊涂了,往往張冠李戴.筆者認為,新蔡的古呂國為伯夷的封國,即姜子牙的出生國.南陽的呂國為周穆王時的封國.
說南陽為伯夷的封國者,確有一些文獻記載,如《史記 正義》引《括地志》講"故呂城,在鄧州南陽縣西三十里,呂尚先祖封."北魏《水經注》記載:"梅溪又經宛西呂城東.史記曰:呂尚,先祖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際,受封于故呂,故因氏為呂尚也.徐廣《史記音義》曰:呂在宛西(即南陽)."類似的記載還有元代李蘭肚的《元一統志》,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沈欽韓的《春秋左氏傳地名補注》和潘守廉的《新修南陽縣志》等.但是對以上這些史籍的載文仔細查考后,就不難看出,各書對伯夷封國一事,無一載人正文者,都是徒論轉注.盡管一書轉引多家之言,但追根索源,無不來自徐廣,杜預之說,謂伯夷封于呂即"南陽宛縣之呂城(董呂村)".然而,南陽宛縣之呂城是否為伯夷的封國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呂,周國名.姜姓,周穆王時封.……后為楚滅,在今河南南陽縣西三十里董呂村."《大清一統志》于正文中記載:"呂城,在南陽縣西南三十里,周穆王時封呂侯于此."此外,《漢語大詞典》,《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載文與上略同.這說明南陽西之呂城(董呂村),乃是西周初年封呂氏諸侯的故城,并非是夏禹時代伯夷的封國.晉代太康二年(281年)汲人不準("不"字是姓,音"標")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也說魏厘王)之墓,從墓中挖出來的竹片竟裝了數十車,竹片是戰國時代書寫著作和文腆的"竹簡".它是用蛾鮮篆體寫成的一部中國古代編年史書,后人稱為《竹書紀年》.它包括十三篇,記載了自夏朝至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我國近1800年的歷史.是一部早于《史記》,很有權威的史書.此《竹書紀年 西周地形都邑圖》載:"呂在新蔡北."同書《周平王后地形都邑圖》載:"呂在南陽西."這就表明,西周初的呂國在新蔡,周平王時(公元前770年,一般從本年開始劃為春秋時期),也就是周穆王封的呂國在南陽.又據1955年版《中國古代史地圖》載文: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在河南西部有申,呂國,以前及以后皆無.這進一步說明,南陽的呂國,始于西周,終于春秋.唐虞夏商時代,南陽沒有呂國.
對南陽呂國的來源,據當代上古史學家何光岳在《炎黃源流史》,《楚滅國考》稱:南陽呂國本姓姜,原聚居于甘肅的東部,后與申部族一起,遷至山西的汾水中游.當姜姓諸侯佐周滅商后,又由汾水流域遷至河南南陽一帶,為周朝鎮守南方,防止南蠻騷擾.至春秋初期,楚國強盛,向北吞并漢水諸國,于公元前688年,呂與申,增等國便被楚文王所滅.這不僅說明了南陽呂國的來源,而且也說明了南陽呂國決不是禹時伯夷的封國.
據此判斷,古呂侯國的疆域大致應是:南至息縣的北部;北與項城縣接壤,而姜寨,酮城皆屬其地;東至臨泉縣的南部,而呂寨,土破,艾亭皆屬其地;西與平輿縣交界.南北約百里,東西約一百二十里.這與古代諸侯五爵三品分封制"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是基本相符的.
四,姜寨是姜尚故里,臨泉縣的姜寨鎮既然是古呂侯國的屬地,那么姜寨是否為姜尚之故里呢 回答是肯定的.是因為:(1)姜寨當地人歷代相傳,言姜尚是姜寨集人,這是口碑.而在姜尚所在的古呂國范圍內,無一處有此口碑者.(2)當地史志<汝寧府志》也有記載:"姜寨在新蔡縣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后故有姜寨,今屬穎州,半屬新蔡."(3)姜寨集北二里處,有一古家,曾挖掘古銅鏡,古劍各一件,見風即碎.當地人沿傳此家是姜子牙先人之墓.當然,這還不足以證明姜子牙是姜寨人.(4)在1958年整挖涎河時,在姜寨集東首二里處的涎河邊,挖一巨型石碑,上刻"姜尚故里"四個大字.此碑當時運至縣政府保存,現在許多健在人都見過此碑,后來經過"文革"等運動,此碑不知去向.據專家分析鑒定,從"姜尚故里"四字的形體結構看,大致可確定是漢代碑刻.這就有力地證明,遠在漢朝時,姜寨就已被確定是姜子牙的故里.姜子牙的故里在姜寨,也得到一些大型工具書的認證.《中國縣市概況》"臨泉"條有:"姜尚,臨泉縣人."《安徽人物大辭典》"臨泉"條有:"姜尚,臨泉縣姜寨人."由此可見,姜寨為姜尚故里,當可確定.這既符合《史記》中記載他是"東海上人"之說,又印證他是伯夷后裔,是古呂國人的記載,以嚴謹著稱的歷史巨著《史記》,其記述千真萬確,無可爭辯.
姜尚既然是姜寨人,史籍為何記載他曾在今陜西省寶雞市附近渭水河的播溪釣魚呢 《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三呂,也講姜尚"蓋呂侯枝孫,起漁釣,佐周文王,為武王太師,定天下有功,封為齊侯."他曾在商都朝歌里當過官,因不滿封王的殘暴無道,憤然離開朝歌,到諸侯各國游說,但總不得志.后聽說西伯文王賢能,于是就遠去岐山,投奔文王.但那時要見到西岐諸侯國的文王,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他了解到文王經常出獵播溪一帶,于是就在播溪附近釣魚等候.《史記 齊太公世家))i己載:"呂尚年老矣.以漁釣奸(音"干")周西伯.西伯將出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悅)".《呂氏春秋》也講"太公釣于茲泉,遇文王."姜尚垂釣遇文王一事,還有周原甲骨文"渭釣"可以印證,王于信在《西周甲骨文探論》一文中認為"文王將渭釣遇姜尚做為大事,記載在甲骨文上,也充分證明這一點."因此可以說,姜尚的渭釣,決不是一般的垂釣,而是在他游說天下諸侯,掌握很多天下大事及商朝的內部情報后,才遠走西岐,專程見文王,以助周滅商,他是有其強烈的政治目的的.《史記 齊太公世家》更直接講:
"周西伯昌之脫美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周文王姬昌被封王拘禁在美里,他的臣子散宜生,閡夭便去招姜尚,姜尚收集了美女奇物獻給封王,贖回了姬昌.從此,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便拜姜尚為師,向他學習.姜尚又來往于商封王都城朝歌及其鄰近的汲地,棘津之間,以屠牛,賣飲為名,偵探商朝的內部情報,達到倒商扶周的政治愿望.《離騷》曰:"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周拱辰《離騷草木史》也說散宜生,南宮適,閡夭學于太公.太公奇三子之為人,遂酌酒切脯結契焉.其后屠牛朝歌,賣漿棘地……鼓刀一語,開周家八百年靈運.《天問》也曰:"師望在肆,昌何識 鼓刀揚聲,后何喜 "王逸注:"言呂望鼓刀在肆,文王親往問之,呂望對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國.文王喜,載與歸."呂望只有在朝歌以屠牛,賣漿為名,才能掌握封王的動向,才能就近營救周文王出美里,所以《鬼谷子》說:"呂尚三人殷商,三就文王,然后合于文王."《鬼谷子》是一部專論計謀韜略的書,書中揭露了姜尚屠牛,釣魚的秘密,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屠牛,賣飲和釣魚作掩
護,到商紛王的陪都朝歌去刺探情報,以便向周文王報告商朝的虛實情況,為滅商作準備.所以有《孫子 用間》說:"周之興一也,呂牙在殷".真是一語中的,揭露了姜尚遠離家鄉,前往殷商的真實內幕.
從以上考述看,新蔡為上古呂國,而姜寨為上古呂國的屬地,姜子牙為上古呂國人,姜子牙故里在姜寨,當是無疑的.